來源: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君遠學院
文:董黃瑩、高鑫;圖:董黃瑩、董豔珊;審核:缪可嘉、方俊 發布時間 :2020-08-25 點擊量:
2020年6月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白皮書用一個個具體的數字、一個個詳實的事例,将這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抗疫鬥争記錄下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白衣戰士逆行而上、社區工作者日夜守護、普通百姓居家抗疫……鮮活的現實、感人的場景深深打動了青年學子,激起了他們挖掘身邊的感人疫情故事的渴望。為見證曆史、傳承精神,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董黃瑩、董豔珊、馮楚翹、陳佳妮、楊燦鋒、楊俊等6位同學在高鑫老師指導下成立“尋找 ‘一心移疫’的故事”實踐調研團,于8月1至8月20日赴江蘇、安徽、浙江調研收集疫情故事并弘揚抗疫精神。鑒于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式與部分受訪人員職業的特殊性,該團隊采取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調研采訪。
尋找受訪人:從四處碰壁到柳暗花明
8月1日,團隊成員按照既定計劃,分别在江蘇南通、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浙江紹興、浙江甯波、安徽滁州六地聯系合适的受訪人,希望得到采訪許可。
成員們通過互聯網、實地拜訪、引薦人推薦、電話等方式,共聯系醫療、制造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金融等領域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相關人員16人,最後給予采訪許可的有7人,其中臨時拒絕的有2人,即調研團能夠順利采訪到的僅有5人,被拒率高達68.75%。這極大地打擊了團隊成員們的積極性,再加上高強度的分散調研,調研采訪一度陷入僵局。
8月10日,在調研團“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成員們決心重新審視采訪任務,将采訪對象的定位從“高大上”(新聞報道過的、事企業單位中的高層、為抗疫作出過巨大貢獻等)更改為“接地氣”(身邊“平凡”的抗疫戰士們)。此後,截至8月14日,調研團按照新的标準進一步聯系受訪人,最終共取得14人的采訪許可,完成了實踐第一階段的任務。
采訪進行時:用“平凡”成就“不凡”
8月14日至8月20日為實踐第二階段:集中采訪階段。
調研團有幸采訪到了兩位來自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在武漢前線戰鬥過的白衣戰士們,他們在2月8日晚上臨時接到通知,2月9日抵達武漢,2月10日當晚接收第一批病人,3月29日病區所有病例清零,3月31日返錫。他們靠着自身的樂觀、家裡的支持、醫療隊員的互幫互助和“勁往一處使”的信念熬過了那段時光,并在與病魔鏖戰的52天中取得了佳績。當其中一名年輕的90後戰士劉夢月被問到,沖鋒在那個與死神最為接近的地方是否害怕時,她答道:“我不害怕,我隻想着疫情趕緊結束,這樣我就能回家了。”
比起一線戰士,在抗疫“戰場”後方的民衆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躲在家裡為國家作貢獻,但偏偏有人選擇在風浪中守護百姓們的“家門”。
來自浙江甯波的謝定權,是餘姚名仕花園小區的物業經理。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就組織物業人員進行消毒防護、登記查驗、人車疏導等工作,配合疫情防控。抗疫開始的二十多天裡,老謝隻有拿換洗衣物才回過一次家,餓了泡點泡面草草解決,累了困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将就一下,有時候在小區門口的卡點,一不注意坐一會兒就睡着了。當談到家人時,老謝的眼眶濕潤了,一度哽咽,“(家人們的)電話經常來的,問我什麼時候回去。(當時)我說疫情結束我就回家,疫情不結束我也沒工夫回家的。”
前有白衣戰士奮戰抗疫一線,後有普通民衆堅守抗疫後方,黨政軍學民、東西南北中,許多股平凡的力量彙聚成了巨大的中國力量,為抗疫成功奠定了基礎。
采訪後深思: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8月20日至8月21日,調研團成員根據采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進行深思與自省。
從互聯網新聞,到身邊人的口口相傳,再到親身接觸那些閃着“不凡”光芒的“平凡”人,調研團成員意識到,其實疫情當前,這些暖人的“小事迹”天天都在發生,它們或許不夠驚心動魄,或許不夠催人淚下,但它們既讓人感動又叫人堅強,共同推動着奇迹的發生。無論是醫護人員、普通崗位的職工、還是離退休人員,絕大多數人都表現出了堅定的信心與高度的責任感。雖然他們每個人都有心疼自己的家人、有自己的擔憂,但他們依然選擇到病魔掀起的巨浪前面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沒有人生而英勇,隻是選擇無畏。
作為全民抗疫力量中的一份子,青年學子同樣是這次抗疫鬥争的見證者、親曆者,應當銘記曆史、扛過前輩們的旗幟,回應時代的召喚,回應祖國的召喚,回應人民的召喚,真正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芳華。
隊員采訪部分留影
隊員與甯波太平洋慈善基金會負責人合影